香港:
  • 纽约:
  • 伦敦:
  • 东京:
  • 悉尼:
  • 香港:
  • 新加坡:

证券分析(上)(下)

立即访问

内容简介

●1940年经典版本巴菲特亲笔作序10位华尔街金融大家导读4位国内价值投资践行者的深度思考。

●在这本书中,格雷厄姆与多德首次提出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并分别从证券分析的原理、三大证券分析方法、证券分析操作实务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价值投资的基本框架。

●《证券分析》第6版由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领衔专业人士全新翻译。正如巴曙松老师所言:“历史不会重演,然而总是押着韵脚。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同样需要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我决定组织力量翻译《证券分析》第6版的初衷,也正在于此。”

作者简介

本杰明·格雷厄姆

被誉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华尔街教父”,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其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生物学界的达尔文。

作为一代宗师,其投资哲学为“股神”巴菲特、“市盈率鼻祖”约翰•内夫、“指数基金教父”约翰•博格等一大批投资大师所推崇,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资产规模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他的信徒。

他不仅是沃伦•巴菲特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时的研究生导师,而且被巴菲特膜拜为“精神导师”,巴菲特称自己投资理论的“85%来自格雷厄姆”。巴菲特甚至给自己的儿子取名霍华德•格雷厄姆•巴菲特,以纪念恩师。

戴维•多德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美国金融协会副主席、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成员。格雷厄姆的助手、追随者和忠贞不渝的伙伴。

名家推荐

在金融市场上,市场的波动、时间的流逝会对投资理念进行无情而公平的检验,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近八十年市场动荡的检验,《证券分析》成为投资经典著作的代表作之一。巴曙松研究员主持翻译的《证券分析》第6版,由专业人员来翻译专业经典,这对促进当前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的转型和价值投资理念的确立,会发挥积极的作用。——黄红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

对比研究投资历史上一些伟大投资家的投资理念,尽管他们观察市场的角度、把握市场的方法等会有不同,但是都程度不同地十分强调要有一以贯之的分析框架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同时要不断在市场投资实践中深化和完善这种分析框架。《证券分析》之所以广受投资界推崇,我认为关键在于其具体体现了这种分析框架与实践的互动过程。——金旭,国泰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证券分析》一直被国内外投资界视为价值投资理念的奠基之作,而从1934年以来,不同版本的《证券分析》都把同时期与价值投资相关的代表性投资实践补充到书稿中,这就使得格雷厄姆作为价值投资理念奠基者的分析框架与追随者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投资感悟相得益彰。例如,巴曙松研究员主持翻译的《证券分析》第6版中就新增了巴菲特的亲笔序言,以及十位当今华尔街的知名基金经理人针对每一部分内容撰写的导读等。因此,有着近八十年历史的《证券分析》不仅在当前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依然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而且对扭转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一度盛行的投机跟风的风气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仁杰,兴业银行行长

世事变迁,无数投资人使出浑身招数,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中追星逐月。然而大道至简,唯有《证券分析》历久弥新,在价值投资的旅途中,给予人们无以伦比的智慧和启示。

——张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价值投资在中国是适用的,而且从过去15年的历史来看,很多优秀价值投资人在中国的长期回报都很高。但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价格偏离价值的幅度经常很大,而且偏离的时间经常很长,所以在中国做价值投资非常考验投资人的定力和独立判断力。认真掌握《证券分析》这本书里的知识、技巧和投资理念,有助于形成这样的定力和独立判断力。——邱国鹭,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董事长

57年来,我一直遵循着两位恩师阐述的投资路线图。对我而言,没有任何理由再去寻找其他的投资方法。

——沃伦·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

时至今日,当投资者彷徨在变幻莫测、反复无常,甚至险象环生的金融市场时,《证券分析》仍然是异常宝贵的投资路线图。

——塞思·卡拉曼,波士顿Baupost集团总裁,投资经典《安全边际》作者

内容试读

第1章证券分析的范围与局限以及内在价值的概念

分析,是指根据已确立的原则和合理的逻辑对可获得的事实进行仔细研究,并试图从中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一部分。但是将分析应用于证券领域时,我们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因为投资在本质上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其实,法律和医学同样不是精确的科学,因为在这些领域中,个人技艺和机会都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法律和医学两个领域中,专业分析不仅有用,而且不可或缺。因此,在投资甚至投机领域应该也是如此。

在过去三十年里,华尔街证券分析的声誉经历了辉煌的崛起,也经历了耻辱的衰落——这段兴衰史与股价变化相关但并不同步。在1927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证券分析一直不断地向前发展,财务报告和统计数据分析得到了各方人士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始于1927年的“新时代”里,人们彻底放弃了分析方法。表面上看,事实和数字仍然受到重视,但实则却被一种伪分析所操纵,用以解释这一时期的假象。对头脑清醒的分析师来说,1929年10月的市场崩溃是意料之中的。然而这次股灾牵连的范围,以及对既有盈利能力的破坏程度,却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因此,终的结果是,严谨的证券分析惨遭双重抹黑:市场崩溃之前,证券市值持续虚高,一“券”千金;第二,市场崩溃之后,证券实际价值暴跌,一文不值。

1927—1933年的市场是如此非同寻常,以至于这段经验不大可能提供一个有效的标准来评判证券分析的效用。直到1933年以后,不同的评判观点才有了生存空间。我们相信,在债券和优先股领域,那些选择投资标的的合理原则已被证明较为有效,而在普通股领域,市场往往偏向于驳斥保守的观点,但反过来,许多分析时看似廉价的股票却表现得令人失望。另一方面,分析方法让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有代表性的股票的价格在1937年年初太高,一年后则太低。


书名:证券分析(上)(下)

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

提取码:pjah

第三方账号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
  • *站点:
  • *网址:
  • 类型:
  • 联系方式:
  • 简介:

  • RRH123欢迎您的加入!如有问题请添加咨询管理员【微信号:938123】
  • *类型:
  • *问题:
  • 图片说明:
  • 联系方式:

  • RRH123感谢您的反馈!如有问题请添加咨询管理员【微信号:938123】